近日,为打破传统美育课堂边界,学校社科部美育教研室突破传统教学框架,将艺术欣赏课程延伸至临沂市博物馆,通过“文物为师·历史为鉴”的沉浸式实践,引领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美育探索。这种创新教学以实物为教材、以场馆为课堂,让学生在文物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中感受美学魅力,取得显著育人效果。

一、走出教室走进历史:美育课堂焕发新生机
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是我校美育教学改革从“课堂讲授”向“实景浸润”转型的尝试。针对传统艺术欣赏课中“图片观摩多、实物接触少,理论讲解多、体验感知少”的教学痛点,美育教研室联合临沂市博物馆提前两个月筹备,组建由3名美育教师和2名博物馆资深讲解员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,学生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,通过观察汉画像石的动态构图、分析青铜器纹饰语言、解读出土文物的历史语境,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感知的跨越。

二、多维互动深度学习:构建沉浸式美育生态
通过构建“观察-思考-创作-展示”的闭环学习体系,让学生与文物直接对话,不仅掌握了艺术分析方法,更在后期作品实践创作中实现了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。课后调研显示,92%的学生认为“对艺术史的理解更加立体”,85%表示“审美判断力显著提升”。
这些原本只存在于课本中的“美学符号”:龙山文化蛋壳陶镂空高柄杯、西晋青瓷胡人骑狮器、西汉金缕玉衣、汉画像石……此刻通过实物变成了可观察、可触摸、可讨论的“活课堂”,学生们不再是“听”美学,而是“看”美学、“感”美学、“悟”美学,美育课堂的生机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悄然绽放。

三、校馆联动资源整合:打造美育实践新范式
将课堂移至博物馆,是构建“馆校共融、双向赋能”美育生态的重要举措,临沂市博物馆有藏品39944件,拥有2132件(套)珍贵文物,其汉画像石、青瓷、竹简等特色馆藏,正是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的鲜活教材。此次活动通过“器物审美—文明之思—文化传承”的育人转化链,不仅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方法,更培育其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。未来,教研室将开发“文物里的沂蒙美学”等系列课程,联合博物馆打造“美育实践基地”等创新形式,使馆藏资源成为美育教学的“活教材”。

此次活动的举办,标志着我校“课堂教学+实践体验+文化浸润”美育体系的完善。下一步,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地方文博机构的合作,推动美育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,让更多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涵养审美品格、提升综合素养。